近年来,浙江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中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关决策部署,聚焦国家人力社保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的要求,坚持“双维护”原则,紧紧围绕“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目标任务,以全省开展基层人社治理现代化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全省基层劳动关系治理改革,有效促进了全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夯实基础,强化劳动关系基层平台建设
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覆盖全省乡镇、村、企业基层三级劳动关系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做强镇级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由市县人力社保部门和乡镇(街道)联建共建,实现下沉业务集成和工作人员归口管理。如杭州市西湖区打造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与全区12个镇街劳动保障驿站联建,形成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纠纷调解等为一体的“1+12+X”暖“新”联建体,全力做强新就业形态服务阵地。二是将村级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一体融入党群服务中心,促进劳动纠纷就近、就地化解。如嘉兴桐乡濮院镇双贤社区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多、市场经营主体多、矛盾纠纷多”的特点,其在原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基础上升级打造社区劳动关系工作站,实现劳动关系“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服务”,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微循环。三是鼓励和支持在企业和项目工地内设置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工作点,推动劳动关系源头治理。如金华市推进“红社调解室”品牌创建,在企业和项目工地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劳动关系工作站,促进劳动纠纷内部化解。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服务站点1471个,覆盖1296个乡镇(街道)。
二、充实力量,强化劳动关系“三支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全省县级劳动保障督导员、镇级劳动保障管理员、网格级劳动关系协调员建设,积极构建基层劳动关系治理共同体。一是配齐劳动保障督导员,按照每个乡镇(街道)至少配备1人的要求,由县级人社部门熟悉业务的在编工作人员担任,以派驻或联系的形式下沉基层履职,全省已配置劳动保障督导员3024人。二是配强劳动保障管理员,实行乡镇(街道)岗位目录,以服务监管事项“承接得住、完成得了”的要求,设置相应岗位,实行“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全省已配置劳动保障管理员4723人。三是配全劳动关系协调员,由村(社区)网格员、企业人力资源或工会负责人、工程项目劳资专管员等组成。2023年5月,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四家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劳动关系协调员配备提出明确要求,截至目前,全省配置劳动关系协调员22.8万人,两年来累计培训劳动关系协调员12.8万人次。
三、精准发力,提升劳动关系公共服务质量
创新推进劳动关系增值化服务,助力我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一是规范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内容,全省推广发布包括和谐创建指导、劳动法律宣传、用工风险诊断、矛盾纠纷调解、薪酬方案设计等10项劳动关系综合服务项目清单,构建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劳动关系综合服务新生态。二是丰富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形式,采取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集中服务和上门服务相结合、三方组织和购买服务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就近就便的劳动关系服务。如杭州余杭区组建“和谐同心”宣讲团,在辖区各服务站安排驻点宣讲员,开展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政策宣讲,2024年为1万家次以上企业、35万人次以上人力资源经理和劳动者提供宣讲服务。三是持续深化劳动关系“双爱”活动,推进地方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如台州天台推动龙头企业与其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签订共建和谐劳动关系协议书,形成劳动关系和谐共同体。2024年,全省共为企业提供用工体检服务6.43万家次,“开工第一课”活动6.39万场,服务85.22万家企业和219.78万名劳动者。
四、聚焦重点,开展“增技增收”先行区建设
坚持将技术工人作为共同富裕“扩中提低”改革的重点群体,高标准打造技能人才“增技增收”先行区。一是将技能人才薪酬激励纳入长三角区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通过推广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发布典型案例,建立企业薪酬分配导师队伍,培育“以技提薪”典型企业,召开现场推进会等措施,推进全省企业探索制定符合区域产业行业特点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二是连续两年发布全省技能人才分职业分等级工资价位信息,指导11个设区市发布各市重点产业、重点行业技能人才工资价位信息,引导技能人才有序流动,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三是充分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在确定技能人才工资薪酬水平中的作用,持续开展技术工人“以技提薪”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联合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制定《浙江省企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操作指引》,进一步规范工资集体协商流程和内容,积极推广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模式,实现薪酬分配重点向一线工人倾斜。2024年以来,全省培育“以技提薪”先行企业1082家,全省产改试点企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实现全覆盖,已建会规上企业覆盖率超过50%。
五、数字赋能,提升劳动关系治理实战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