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为上海公共就业 服务能级提升按下“加速键”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服务对象发生新变化、就业服务面临新形势的今天,上海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不断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级。
一、突破传统模式,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智内核”
近年来,上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建成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对面向群众和企业的所有线上线下服务事项,逐步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
上海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一网通办”为抓手,持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便利化,助推营商环境优化。下沉社区的失业登记、灵活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等17项事项中已实现2项事项“零材料”提交,通过从源头清理证明事项,削减办事材料,深度运用数据共享、电子证照等手段,做到申请人仅需填写格式化申请表即可办理,无需提交其他申请材料。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完成申请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等7项业务流程的革命性再造,实施“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办理、统一发证”。比如个人在申请职业技能补贴培训时通过个人实名制信息网上核实劳动者身份状态,对符合补贴培训条件的,可直接在人社APP上办理,实现“不跑窗口,不见面办理”。新增就业参保登记、单位申请成为见习基地、申请失业保险待遇跨省市转出等16项“全市通办”事项,比如在2018年和2019年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时,贯彻“简化手续,缩短流程、高效便企”原则,创新了“全程网办”模式,通过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告知等方式,实现各环节全程信息化,做到不见面审核,从两年的总受理量来看,99.9%的补贴申请单位在网上进行了自助申请。
二、适应时代特征,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软实力”
上海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探索运用信息分析技术,开展对服务对象的精准识别。依托新媒体平台,扩大信息传播渠道,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宣传力度,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目前,本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形成三个服务品牌,分别是2015年推出的以“众创孵化、创投助力、社群互联、人才集聚”线上线下联动为特色的“海纳百创”公共创业服务品牌,目前,“海纳百创”微信公众号拥有粉丝逾8万人,单篇报道最高阅读量达到7.6万人次,月平均阅读量约10万人次。2016年推出的以“充分就业、爱岗敬业、安居乐业”为内涵的“乐业上海”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乐业上海”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已突破9.9万人,今年共发送图文消息1209篇,图文阅读共计202万余次。2019年正式发布的以“传承匠心·触摸未来”为主题的“大国小工匠”青少年技能体验系列活动品牌,全年已累计开展37场技能体验活动,涉及“AI”智能机器人、首饰制作、中药鉴别等17个体验项目,近1200名青少年参与了体验。
三、瞄准前沿趋势,探索公共就业服务“云载体”
公共就业服务领域,探索以微信平台为载体,创明升体育官网_明升体育备用网址@介绍“微服务”新模式。一是通过“微招聘”辐射招聘求职“朋友圈”。成立“微招聘”工作小组,每两周从上海公共招聘网上挑选20多个涵盖不同行业类别、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精品招聘岗位,通过微信“订阅号”“朋友圈”等形式进行社交化的岗位推送。二是通过“微指导”扩大专业服务“感应圈”。将职业指导服务从线下延伸到移动互联网,由首席职业指导师坐镇开展在线指导,介绍最新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传授面试技巧,解答求职困惑,为求职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三是通过“微办事”形成“1+X”办事服务“资源圈”。“1”就是在线咨询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询通”,全天候、全自动回复咨询者在线提出的各类问题。“X”是“乐业上海”微信平台推出的多项办事和查询功能。
就业扶贫领域,探索以信息平台为载体,实现异地就业信息交流互通。上海为企业和个人搭建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18年先后开发并完善了“云上就业APP”“沪滇信息合作交流平台”和“沪遵信息合作交流平台”,为对口支援地区的就业困难群众和重点帮扶对象提供了远程信息对接服务,不但可以在云南省内实现“一部手机找工作”的目标,更能实现沪滇两地相关就业信息全面交流,为企业和个人搭建一个可靠信息平台,促进云南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实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